Loading...

消 毒 抗 茵


基本概念:

消毒:指用化學、物理、生物的方法殺滅或消除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,使其達到無害的處理過程。消毒並非要將所有微生物全部殺死,而是將有害微生物的數量減少到不會引發疾病傳播的程度。例如對醫院病房進行消毒,可降低病患之間交叉感染的風險。

抗菌:是採用化學或物理方法抑製或妨礙細菌生長繁殖及其活性的過程,相比消毒,抗菌更側重於抑制微生物生長,不一定將其殺滅。像一些抗菌織物,能抑制細菌在其表面滋生,保持衣物相對乾淨。

常見消毒抗菌方法
物理方法:

熱力消毒:藉由加熱使微生物的蛋白質變性、凝固,達到殺滅微生物的目的。如煮沸消毒,將物品浸沒在水中煮沸 15 - 30 分鐘,能有效殺死大部分細菌繁殖體、真菌和部分病毒,常用於餐具、嬰幼兒奶瓶等的消毒;高壓蒸汽滅菌則是利用高壓提高蒸汽溫度,在 121℃、103.4 kPa 條件下保持 15 - 30 分鐘,可殺滅滅菌術的所有用途。

紫外線消毒:紫外線可破壞微生物的 DNA 或 RNA 結構,導致其無法正常複製和繁殖。例如用紫外線消毒燈照射室內環境,一般每 10 - 15 平方米房間用一支 30 瓦紫外線燈,照射 30 - 60 分鐘,可對空氣、物體表面的細菌、病毒等起到較好的殺滅作用,但需注意,紫外線對人體皮膚和眼睛有傷害,照射時人員要撤離。

過濾除菌:利用孔徑極小的過濾介質,將空氣中或液體中的微生物過濾除去。在無塵手術室、生物實驗室的超淨工作台等場所,透過高效能空氣過濾器(HEPA)能過濾掉 99.97% 以上粒徑大於 0.3 微米的微粒,包括細菌、真菌孢子等,保障環境的潔淨度。

化學方法:

植物萃取物抗菌:一些植物如茶樹、薰衣草、艾葉等的萃取物具有抗菌活性。茶樹精油含有的萜烯類化合物,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等常見細菌有抑製作用,可用於皮膚護理、家居清潔等領域,如製成抗菌皂、空氣清新劑等,但植物萃取物抗菌效果相對溫和,常作為輔助手段。

醇類消毒劑:主要是乙醇,含量一般在 70% - 80% 時消毒效果最佳。它能使細菌蛋白質脫水、凝固,變性而失去活性,常用於皮膚消毒,如注射、採血前的消毒,也可用於醫療器械、小型物品的擦拭消毒,但酒精易燃,儲存和使用時要遠離火源。

過氧化物類消毒劑:過氧化氫(雙氧水)、過氧乙酸等屬於此類。過氧化氫在一定濃度下分解產生的新生氧具有很強的殺菌能力,可用於傷口沖洗、口腔消毒等,也可用於環境消毒,如用 3% 過氧化氫溶液噴灑消毒,過氧乙酸殺菌能力更強,濃度為 0.2% - 0.5% 時可用於環境、物品消毒,但因其刺激性

季銨鹽類消毒劑:這類消毒劑具有界面活性作用,能吸附在細菌表面,改變細菌細胞膜的通透性,進而抑制細菌生長繁殖。它毒性低、刺激性小,常用於皮膚、黏膜、環境物件表面的消毒,如一些家用洗手液、醫院的消毒濕紙巾中就含有季銨鹽類成分,可日常使用。

醛類消毒劑:甲醛、戊二醛等醛類物質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,戊二醛常用於醫療器械尤其是不耐熱的精密器械的消毒,它能與微生物蛋白質中的氨基、羧基、巰基等甲醛反應,將其滅菌外固定,除法外固定(如羧基等專業標本。

生物方法:

植物萃取物抗菌:一些植物如茶樹、薰衣草、艾葉等的萃取物具有抗菌活性。茶樹精油含有的萜烯類化合物,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等常見細菌有抑製作用,可用於皮膚護理、家居清潔等領域,如製成抗菌皂、空氣清新劑等,但植物萃取物抗菌效果相對溫和,常作為輔助手段。

微生物拮抗:利用有益微生物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長,如在優格製作中,保加利亞乳桿菌和嗜熱鏈球菌相互協作,抑制農菌滋生,優格品質,在農業土壤改良中,接種有益微生物菌群,抑制病原菌,促進病原菌生長。

應用場景

醫療保健:醫院手術室、病房、醫療器械等都需要嚴格消毒,防止院內感染;牙科診所,口腔器械在每位病患使用後要進行高溫高壓滅菌或化學浸泡消毒;療養院、復健中心也同樣重視消毒抗菌,保障病患健康恢復。

家居生活:廚房餐具定期煮沸或用消毒櫃消毒,預防食源性疾病;衛生間使用含氯消毒劑清潔馬桶、地面,殺滅細菌、真菌,防止異味;臥室被褥、枕頭可定期晾曬,利用紫外線環境殺菌,保持睡眠環境健康。

食品加工:食品生產車間地面、牆壁、設備等需每日消毒,多採用化學消毒劑與熱力消毒相結合的方式;食品包裝材料在使用前也要消毒,確保食品鏈傳播車輛不受污染;冷鏈運輸車輛在裝載前要消毒,防控病毒物流傳播。

公共場所:學校教室、宿舍、食堂要定期消毒,特別是流感高發季;商場、超市、影院等人員密集場所,每日營業結束後要用消毒劑擦拭扶手、座椅、櫃檯等公共設施,保障公眾健康;

工業生產:製藥公司對生產環境、設備的消毒要求極高,要符合藥品生產品質管理規範(GMP);電子晶片製造車間要維持超淨環境,採用過濾除菌、紫外線消毒產品等多種微生物手段,防止塵埃質量和細菌素生產品;

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和科技的發展,消毒抗菌技術不斷創新,未來將朝著高效、安全、環保、便利的方向發展,更好地服務各個領域。